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知不知沙龙】95世妇会,中国NGO的破冰传奇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公益资本论


点击上方“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”可以订阅!


编者按:

 

1995年9月4日,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(简称,95世妇会)在北京召开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个联合国国际会议,而且规模空前,全球189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、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和专门机构、政府间组织及NGO 代表,共15000多人参加。

 

作为95世妇会的平行会议,世界NGO妇女论坛于8月31日至9月8日在北京怀柔召开,是民间组织讨论妇女问题的主要场所。论坛围绕“平等、发展、和平”的主题,就妇女参与政治和经济发展、和平与人类安全、贫困、妇女权利、教育、种族和民族、保健、针对妇女的暴力、环境、科技和儿童等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,开展了3000多场形式自由活泼的专题研讨会。

 

95世妇会以及世界NGO妇女论坛的召开及媒体的报道,不仅使许多中国人,不论是政府官员、专家学者,还是普通老百姓,第一次知道和接触NGO,而且引发了不少精英创办类似于国外NGO组织或对传统社团进行变革的冲动。之后,中国自下而上对NGO的认识有所改观,NGO也开始日益增多,活动日趋活跃。

 

九五世妇会,向来被学界认为是中国NGO从0到1的历史节点。



口述:杨团、谢丽华;编辑:黎宇琳、徐会坛

注:本文经杨、谢修订。

全文约4300字,读完约需8分钟。



▲杨团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社会学所研究员,是95世妇会的亲历者之一


 95世妇会和世界NGO妇女论坛的召开,让中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打开了眼界。NGO这个词开始在中国为人所知。


杨团口述:


1994年的时候,我还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做秘书长。我记得,当时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头头叫吴甘美,她内外通吃,特别活跃。为了迎接世妇会,她把我们一批人拉上,参加各种准备活动。总之,当时并不是我所在的机构要我去参加世妇会的,而是被吴甘美组织起来的,所以应该是有民间性的。


▲来源:北晚新视觉;图:翟伟

 

在参加世妇会之前,当时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的一位领导来给我们培训,他的讲话我到今天还记得特别清楚。他告诉我们,国际大会通常都会有一个NGO组织的同步会议,他有一次在南亚参加一个NGO会议,发现那些NGO里的妇女代表可了不得,开会的时候都会上去抢话筒,讲话风格也都非常强悍,他说他不知道这些妇女代表到了中国会做些什么,会不会也上去抢话筒,会不会裸体游行等等;总之,他给我们的信息是:国际NGO跟洪水猛兽差不多,是我们不认识的“另外一种生物”。

 

那时候,中国已经有包括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在内的20来家国字头的基金会了,记得只有个把科技方面的基金会用个人命名,其他的都冠以中国、中华的字头,就是说,办这些基金会的都是政府部门,所以,这些基金会自然不认为自己是非政府组织。那政府部门当时为什么办基金会呢?记得我刚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时,去拜访创建这个基金会的一位副部长,他告诉我说,创办基金会其实是因为那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,但是当时)政府财政很紧张,拿不出钱来支持。他们这些老干部到国外转了一圈后发现,基金会很有钱,有了基金会,钱就可以滚滚而来了。所以后来就各个(政府)部门就都办起了基金会。这其实是对基金会的一个很片面的理解。当时并不了解国外基金会分两类,大部分是私人的,由家族和企业出钱的,还有的叫基金会的公益组织其实是没钱的,要筹款的。

 

可见,在迎接95世妇会的时候,中国人对NGO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认识,哪怕是在国外见过NGO的中国的一些领导人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看NGO,认为一定要万分谨慎对待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把与世妇会(国家领导人出席)平行的世界NGO妇女论坛的会场从北京工人体育馆改到怀柔的主要原因。怀柔县因此大拆大建、面目一新。筹备期间,李鹏总理去视察了两次;北京市政府还对所有出租车司机进行了动员和培训。

 

可以说,95世妇会和世界NGO妇女论坛的召开,让中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打开了眼界。NGO这个词开始在中国为人所知我自己也是从那时开始知道、接触和研究NGO的。

 

▲谢丽华,山东昌邑人,1985年进《中国妇女报》,1993年创办《农家女百事通》杂志。1993-1995年,参与世妇会的筹备工作。


 谢丽华口述:


1、参加国际NGO会是一个什么体验?


中国筹备世妇会是在93年下半年和94年一整年,之前,全球的妇女都行动了,我们举办的是第四次世妇会,前三次世妇会中国都没有派NGO参加。


世妇会是一个高级别的世界首脑参加,专门研究妇女权益问题的世界大会,和它并行的一定要有NGO论坛,这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潮流。咱们过去没有过,所以就把NGO当成洪水猛兽,当时坐出租车,司机师傅说你们翻身都翻到我们脖子上来了,还开世界妇女大会?另外都传说有同性恋者参会,有裸体游行,反正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个事。还有的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还没有联合起来,现在是全世界妇女联合起来了,反正大家都等着看热闹。

 

为了筹备这个会议(世界NGO妇女论坛),福特基金会承担了一个“帮助中国NGO学会开这个会”的任务,妇联组织上也派了一些人到国外参会,学习怎么组织一个国际NGO论坛。

 

1994年春节期间,我也被推荐参加曼谷召开的妇女发展与传媒国际性的NGO论坛,那个会议有70多个国家400多人与会,中国有10个媒体代表参加。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NGO的会。当时真的是一无所知。那时候,出国是严格控制的,加拿大的大使馆和福特基金会出资资助我们参会,帮助我们做了一些小培训。当时妇联领导还给我们教育一番,外交无小事,你出去只能代表你自己,你发表的任何的言论和我们组织无关,要自己负责。

 

那时候出国都有制装费,因为我们是民间组织的,没有制装费。可我们也想不能给中国妇女丢脸呀,所以就自己花钱买了几件从来不穿的衣服,走出国门也得显一显我们中国妇女的风采啊。可到那以后,才发现跟我们想象的国际会议一点都不一样。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穿什么的都有,大背心大裤头的,还有穿拖鞋的,非常随便,我们带的衣服反而一件也穿不出来了。吃饭呢,四菜一汤,天天一个样。开会呢,没人通知你参加哪个论坛,这边也可以串,那边也可以串,非常地自由,会议间隙,代表们就摆摊卖东西,说是筹备来回路费,真是大开眼界。原来这就叫NGO论坛。

 

当时,会上还有个展览,各国的同行把刊物都摆在那里。我们那个《农家女百事通》,在国内显得土的掉渣,就是个丑小鸭。


▲早期的农家女杂志


但是我们的刊物在那里一摆,跟各国的NGO的刊物很吻合,封面都是劳动妇女。和我们一起摆出来的还有一些非常时尚的女性杂志,有的封面还是外国美女。这被人家质问,你们为什么要用外国人作封面?你们的杂志是给穷人办的还是富人办的?我们告诉她们,中国没有穷人富人之分。后来我们反思什么叫与世界妇女运动接轨,看来,不是什么比基尼啊三点式啊,越暴露越好。“农家女”反而成了世界妇女潮流中的一朵浪花。

 

出去看到那么大的反差,回来之后我们便主动向全国妇联领导汇报。我说妇女传媒要和世界接轨,开会的时候,女性杂志封面千万不能用暴露的美女和洋人。后来,我们不少媒体为世妇会专门出了专刊。还有就是吃饭问题,千万不能铺张浪费,简简单单就好,否则人家会质问你们的钱是哪里来的?这一条建议在怀柔开会时也被采纳了。

 

要说世妇会的收获,对我来说,真正开会给我的收获比不上筹备会之前的那一年。

 

95世妇会NGO论坛我参加了两个,一个是妇女发展与传媒,一个是农村妇女扶贫与发展,我都做了一个发言。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,语言成了交流中最大的障碍,因为没有那么多翻译,一些分论坛就成了自说自话,基本就是中国人换了一个地方开会,没有更多的外国人参加。各级妇联选拔上来的代表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,开会还是念文件,表达的还是政府的声音。


2.世妇会带来的“五个意识”“三个转变”


世妇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世妇会精神。我认为世妇会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。我把世妇会的收获总结了五个意识三个转变。

 

第一个意识是社会性别意识。我们一直是讲男女平等的,男女平等更多指的是生理性别,而社会性别更多指的是社会传统社会文化形成的固化了的角色定位,比如说,这个女人像男人一样能干,就是说能干的都是男人,不能干的就是女人。所以说社会性别平等比男女平等涵盖的意思更多更广泛。同性恋中也有不平等,那就不是男女不平等,而是社会性别不平等。

 

现在社会对同性恋人群越来越宽容,已不把同性恋当成妖魔鬼怪,但宽容並不等于接受。这里面有个人权利问题,对人权的理解保护和尊重,是理解社会性别平等的一把钥匙。世妇会给了我这把钥匙,也给了我们观察社会问题的一把尺子,这就是社会性别敏感度。社会性别意识不单单是女人的事,而是全社会的事。现在的社会文明程度,幸福指数,包括婚姻悲剧,好多都跟社会性别意识有关。北欧的一些国家妇女参政比例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以上,你到那里,随处能看到的男人抱孩子,这很正常,所以这些国家公民的幸福指数比我们高。社会性别意识真的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,在这方面,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,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。

 

第二个是公民意识。公民意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是没有的,公民就是要负责任,对自己,对家人,对社会都要负责任。中国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,受到很多传统文化的束缚,妇女们要走出家门去参加文化活动,都要经过家里的谈判,和自己的斗争。如果你是个独立的公民,你有自己的选择,有自己对潜力的开发,但是我们传统中国女性只有三从四德,做一个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儿。我们到一个村里去问村里的好女人是谁,他们举出来的都是孝敬公婆的好媳妇,还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妇女的角色定位,要是村里面出了个女村官,他们不认为她是个好女人,顶多说她是个女强人。

 

我觉得作为一个公民,我们要在任何时候都要强调独立性和批判精神。

 

第三个是参与意识。我们开会的时候女人都是靠边的,女人是不抢着发言的,哪怕就是有一个男人在会场,女人就鸦雀无声。女人总觉得公众的事不是自己的事,是领导的事,是男人的事。女人没有主动的参与意识。我们农家女做项目,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从文化工作入手,鼓励妇女们多多参与。

 

从组织妇女参加文化活动,到让妇女主动参与改变村里的公共环境卫生,妇女们的参与精神受到普遍尊重,而且创造了美好环境,加深了姐妹情谊,这些参与让女人们很受益。在我们的项目县,培训之后,妇女们真的会抢话筒发言,领导们都很吃惊。

 

有一次我参加了全国妇联组织的几百人参加的大会,主持人例行公事地问大家还有意见没有意见,我觉得谈农村妇女和少数民族妇女太少了,我在想要不要站起来发言,经过思想斗争,我还就站起来了,这也是世妇会对我的激励,你不发声永远没人知道,我不是为自己,我代表的是那么多的农村的姐妹。我站起来说了三条,得到了掌声,我觉得我战胜了自己。这个参与意识真的是,就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主人。

 

第四个是分享意识。分享这个在妇女中特别重要。机会不是能给所有人的,但分享是可以照顾到所有人。所以我们不管是谁出去参会或出国访问,我们一定有一个分享会,这样可以相互学习,互相提高。现在互联网普及,QQ群呀,微信群呀,分享就更容易了,科技发展给我们创造了分享的有利条件。

 

第五个是创新意识。公益组织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了。哪怕是同一件事你也要创新地去推动。不是说只有科学家可以创新,企业可以创新,其实我们做社会工作的创新更加重要。要不停的想我们面对的需求和问题,用什么方法解决更有效。

 

比如干预妇女自杀的问题,那些自杀未遂的人实际上是很难走出阴影的,我们把自杀未遂的姐妹聚集在我们农家女学校,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培训课程,让心理学专家个别辅导,姐妹之间打开心结,相互倾诉,效果非常的好。有个姐妹她到培训班来的时候,总是躲在后面,头也不抬。他们夫妻关系不好,导致自杀未随,每天用打牌消磨时光,家务不做,孩子不管。参加培训之后,她接管了舅舅的废品收购站,一年后我去看她的时候,她简直变了一个人,笑容可灿烂了。她的亲戚们怀疑她是不是加入了一个什么组织,还想了解我们这个组织是怎么回事。

 

这就是通过你不断的创新,吸引这些妇女,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做工作。

 

所以社会性别意识,公民意识,参与意识,分享意识,创新意识都是世妇会留给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实践的很核心的价值观,这些我觉得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受益匪浅。

 

另外在工作中还有三个转变,一是由自上而下的号召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参与式;二是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,转变为扎扎实实的项目式;三是由锦上添花的表彰式转变为雪中送炭的帮助式。(本文由“知不知沙龙”与公益资本论合作编写,首发于公益资本论)


关于知不知公益沙龙


知不知公益沙龙(Know Not Know Salon,KNKS),由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主办,以聚合公益青年、探索公益新知为目标。我们认为,凡青年之成长,莫不始于克服不知的冲动。这冲动驱策我们上下求索,古今叩问,直到新知出现,豁然开朗。这是一趟充满挑战的修行之旅,我们希望与你同行。

 

知不知公益沙龙首年度主题为“中华现代慈善简史十一讲”,其口号是“从忙碌里抽身,到历史里求新知”,拟围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慈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,例如中华慈善总会的建立、“95世妇会”等,邀请事件的亲历者来讲故事,以期为青年们提供比较系统和生动的中华现代慈善发展史之一种。



关于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


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,2012年由国家民政部批准并担任业务主管单位,以促进慈善、改善民生的“民生慈善”为宗旨,以促进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的“平民公益”为己任,致力于联合全国及海外公益慈善机构和人士,共建、共享集信息交流、教育培训、资源共享、国际合作四大目标于一体的开放性公益慈善平台。


目前,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已形成了年度《慈善蓝皮书》、中华慈善百人论坛、为爱行走(大型公益徒步活动)、为爱联合劝募(O2O联合筹款平台)等慈善品牌,并在政策倡导领域积极参与,通过主办“慈善立法民间5版本研讨会”等推动民间各界参与慈善法的开门立法实践,且取得重大突破。

转载及合作请发至邮箱:info@clcpp.org或后台留言联系编辑。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